公司所属行业为工控行业与专用电气设备制造业。工控即工业自动化控制,或者是工厂自动化控制,主要利用电子电气、机械、软件等产品组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电气控制等手段,实现工厂的生产和制作的完整过程更加自动化、效率化、精确化,并具有可控性及可视性。
过去二十年,中国工控市场经历了快速地增长:MIR DATABANK 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从2002年至2022年,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超过了15%。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一直在变化,国际竞争与博弈日益加剧,工控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挑战和机遇并存。短期来看,行业正处于调整转型的波浪式发展过程中,任重而道远。因国内外需求波动、供应链的重塑和调整导致高端需求未被完全激发;传统行业的需求也正在经历短暂过剩,行业上下游都需要一些时间消化此前的仓库存储上的压力;行业所需的产品和技术需要时间进行开发和沉淀。长久来看,行业处于具有广阔应用市场的赛道,发展形态趋势持续向好。随国家数字化与绿色化发展政策频出,发展数字化的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的新型工业化,聚焦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脚步坚定向前,为行业技术进步带来了内生动力,也为公司主要营业业务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2024年,公司迎来了而立之年,回顾由创业、发展、转型、再创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公司始终坚守致力于中国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创新与发展的初心,凭借创始人和管理团队坚韧不拔、创新发展、不惧挫折、砥砺前行的精神,在工控领域为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公司主体业务是开展以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工业信息化技术及其融合技术为主要特征的软硬件产品、系统集成与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内容有为设备制造商提供产品解决方案、为工厂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智能化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利用同属自动化领域范畴的电力电子技术为新能源电力提供专用设备。
公司于上海浦东改革开放初期的1994年成立;2000年完成股份制改制;2004年3月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策略”;2007年 11月公司成功登陆深交所主板(中小板)市场,成为国内工控行业第一家民营上市公司。同期,公司与世界著名的电气分销企业法国Sonepar(索能达)企业成立合资企业;2009年公司通过设立“浙江海得新能源有限公司”进入新能源风电领域,致力于大功率电力电子为特征的风机变流器系列新产品的研发与制造;2020年,公司确立了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为业务发展的主战略,以数字化与绿色化作为业务发展的二大赛道,即“一体二翼”的发展的策略;2022年,公司通过投资设立“浙江海得智慧能源有限公司”,致力于新能源储能系统及产品的研发与制造。
回首三十载,历历皆序章;聚力再出发,奋进新征程。纵观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公司的业务定位伴随着国家发展的策略的需要与行业需求变化的要求,逐步由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技术产品的推广者和服务者向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业务的服务商和系统集成商转变,继而向数字化、绿色化业务协同发展的高科技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变;业务综合能力由“服务+应用”的能力,不断叠加“研发+制造”的能力。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工业信息化业务、新能源业务等三大板块。业务分别是为设备制造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生产场景提供综合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为工厂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利用同属自动化领域范畴的电力电子技术为新能源电力及源网荷储提供专用设备及系统等。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围绕智能制造业务发展的策略,以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长期积累的用户和市场为基础,结合十几年来在工业信息化领域和新能源高端专用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与实践,开展以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工业信息化技术及其融合技术为主要特征的软硬件产品、系统集成与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帮助工业用户实现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结合数字信息技术助力客户降低生产和管理能耗,进而实现生产制造的绿色智能发展。
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主要是为机械设备制造业OEM用户和电力、交通、市政等项目市场的电气成套商与系统集成商等用户,提供可帮助用户实现电气化、自动化等智能制造基础能力的电气与自动化产品的配套与服务。通过与国内外主流电气自动化产品厂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结合公司的自有产品,为客户提供包括执行层、控制层、数据交互层所需的电气自动化产品与技术服务。
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汇聚了企业成立以来覆盖全国销售市场的渠道资源和客户资源优势,众多分属不一样的行业的配套用户也是公司自主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潜在的销售市场。随着设备制造企业数字化制造、网络化制造、智能化制造、绿色化制造需求的日渐增长和企业转型升级进程的不断加速,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的客户资源将协同增强公司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整体业务的市场拓展。
工业信息化业务主要为交通、电力、化工、冶金、矿产、制药、市政等行业用户更好的提供安全可靠的自动化、信息化产品服务及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系统解决方案的服务与实施。
业务定位是帮助工业客户构建工业数字基座,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目标的基础能力建设,并结合行业需求提供以 “一张坚强柔性的工业网络、一个专业开放的软件中台、一套集散可信的计算平台”为特征的专业应用方案,为设备制造业与基础设施行业客户提供管控一体的自动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系统集成应用和解决方案等服务,助力行业客户提升生产效率,挖掘数据价值,保障运营安全。
此外,公司致力于通过提供自动化控制、电力电子、储能等技术相融合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基本的产品包括新能源混合动力系统)帮助高能耗行业用户实现节能减排和降本增效。
浙江海得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基于十几年来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的积累和成熟的开发试验平台,为新能源领域提供高端专用装备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产品有可覆盖风力发电行业所需的系列全功率变流器产品、双馈变流器产品、集中式和组串式储能PCS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公司产品涵盖低温型,高温型、沿海型、海上型和高原型等多种系列与规格,具有可靠性高、环境适应能力强、并性友好等特点,可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应用场合和满足各类主机配套用户的需求。公司经过长年的市场历练已成为风电和储能行业核心的电力电子设备供应商之一;风电风机存量市场的运维、改造及备件服务业务近年来持续增长,迄今累计新机装机容量约40GW,改造约20GW。
2022年设立 “浙江海得智慧能源有限公司”,作为储能业务的实施主体,在储能产品和系统业务的发展上,从技术创新、智能化、商业化、可再生能源整合、模块化和可持续性等多个方面推进新能源业务的发展。目前产品包含集中式风冷、液冷储能系统,分布式风冷、液冷工商储系统,新能源发电侧站级EMS产品和工商储云运维系统,并广泛应用于新能源配储、共享储能、构网型储能、光储充一体化、工业园区储能、台区储能、离网微电网等领域,为客户提供系统设计、技术集成、智能控制、安全保障、数据分析、服务优化等全栈式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目前产品销售服务网络除覆盖中国的主要区域市场外,还延伸至欧洲、澳大利亚及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综述,结合“两化融合”、“智能制造2025规划”、“国家新能源发展纲要”等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工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大力发展可再生新能源的市场机遇,公司主营业务通过依托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以数字化(工业电气自动化、工业信息化业务)和绿色化(新能源关键装备及储能业务)协同发展的战略:
1、聚焦数字化业务发展赛道。通过为工业用户提供智能化的软硬件控制产品、数字化的管理工具和应用端的解决方案,帮助工业用户实现生产与管理的提质增效和节能降耗,促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2、聚焦绿色化业务发展赛道。通过提供新能源动力系统、新能源高端专用装备产品与服务、大力发展源网荷储产品与服务,助力新型能源建设及工业用户节能降耗的需求。
围绕智能制造这一业务主战略,公司在数字化与绿色化二大业务赛道上不断夯实自身能力,形成了较为深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以提升工业用户效率和安全为出发点,以为工业用户构建数字化基座为抓手,通过提供高可靠性的采集、计算、存储、分析、决策和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自动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行业解决方案与服务,结合行业应用和用户体验,相继研制开发了一批包括冗余中型PLC、边缘控制器、具有Web功能的SCADA软件、轻型MES软件、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工业容错服务器、工业企业私有云平台系统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及系统,从解决行业痛点出发确立产品与系统的研发方向,逐步积累和丰富自主可控产品与集成技术的研发能力。
自2008年投入风电风机变流器等大功率电力电子产品研发至今,开发了从1.5MW到20MW的全系列变流器产品,并参与了16MW的国之重器的项目,产品技术适应了每一次电网标准的更新,解决了行业中碰到的诸多难题。通过近十几年在大功率电力电子产品研发和技术积累,遵照国家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规划,加快新型储能等技术应用开发,并拓展工业行业顺应绿色化发展要求对大功率电力电子的需求,结合行业生态的共建,构建具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特征的核心竞争能力。
公司自上市以来,相继建立了大功率电力电子和工业自动化、信息化两大研发平台,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产学研一体化,行业生态融合、投资和兼并等手段,在行业客户的应用开发、自主产品研发、融合系统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既是公司基于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应国产替代趋势的内在要求。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有员工1570人,其中研发人员337人,占比21.46%;公司作为上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建立了包括软硬件和系统构架的各类实验室和研发试验平台;公司累计申请专利473项(授权数355项),其中发明专利137项(授权数41项),实用新型专利299项(授权数277项),外观专利37项(授权数37项)和软件著作权232项,注册商标51件。公司通过不断提高研发的技术能力和开发能力,持续保持公司的核心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能力。截至报告期内,公司系上海市电子电器技术协会、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上海生产型服务业促进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全国信标委云计算工作组、工业互联网协会、智能制造产业协会、上海市软件行业协会、上海市科技企业联合会等组员或成员单位。
基于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对于自动化控制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IT技术的复合化应用需求,公司凭借近三十年来在自动化、信息化领域的实践与应用,通过专业化人才管理和培养体系,逐步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以自动化控制技术、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智能化应用为方向的复合型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一方面,通过不断完善短期与中长期涉及薪酬、福利、晋升,积极探索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多样化的激励形式,鼓励员工在上市公司平台上的内部创业创新,坚持“以诚聚才,任人唯贤;以人为本,人尽其用”的用人原则,保持了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公司十分重视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不断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为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内生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推进组织能力建设与改善,持续完善管理制度与流程,不断改善自身IT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协同管理综合平台系统建设打造和提高全数字化流程管理的能力,为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降本增效提供了数据支撑;针对产品销售型、集成工程型、研发制造型不同的业态整合了包括CRM、销售与工程实施过程管理、应收管理、WMS、MES、售后服务、知识管理等各类系统;按照公司IT战略和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能力的要求打造在人事管理、研发管理、生产制造、供应链、质量控制、客户服务、资金安全、战略规划、风险管控等数字化系统管理能力;通过PLM系统的应用,提升了产品的版本控制、审批流程等研发管理能力。报告期内,公司获得企业信用等级AAA证书、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等级CS2级证书、特种设备生产(起重机械安装维修)A级许可证、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三级资质及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软件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认证3级。
公司通过多年来建立的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依托积累的控制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大功率电力电子等技术的储备和较强的研发成果转化能力,依托公司多年来在工控市场形成的品牌美誉度,把握市场对多专业,交叉技术的应用需求,通过自主研发、联合开发、产业联合等手段,不断推出可有效满足工业用户对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需求的智能化软硬件产品和具有行业特征的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形成以关键软硬件产品、行业最佳实践方案等为主要特点的市场竞争优势,以绿色化理念推动数字化业务的发展,以数字化技术赋能绿色化业务,实现两个业务方向上的紧密协同。
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产业升级需求以及全球供应链的重构给工控市场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作为公司智能制造主战略一体两翼中的数字化业务受到了较大挑战。中国自动化市场由过去二十年的高速增长逐渐走向成熟,趋于稳定。MIR DATABANK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中国自动化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下降0.22%,2023年增长率下降了2.2%,由正转负的增速也体现了行业的晴雨表。报告期内,PLC、变频器、伺服电机等主要产品的市场规模增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随着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国际品牌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需求不足叠加市场供应能力的结构性过剩,导致竞争加剧。而作为另一翼的绿色化业务,虽有较大的行业容量及发展潜力,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充分竞争的局面。
总体而言,2023年公司在国内外市场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紧紧抓住中国经济迈向数字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最终全年实现整体营业收入同比较大幅度增长的经营结果。其中,工业信息化业务与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整体营业收入略有增长,营业利润同比下降;新能源业务营业收入与营业利润同比显著增长。
2023年,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355,171.47万元,同比增长 31.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730.53万元,同比下降17.20% 。
公司工业信息化业务着力于帮助客户实现智能化为目标的工业数据基础建设,结合行业用户需求提供专业应用方案,为设备制造与基础设施等行业客户提供基于安全增效、管控一体的自动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产品应用、系统集成和解决方案等服务。具体而言,围绕“数据”,为客户提供从数据采集、数据连接、数据融合、数据优化及智能化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通过帮助用户建立数字基座,挖掘各个层级应用端的数据价值,形成以数字驱动为特征的运营管理模式。同时,以工业数字基座为核心,围绕工业用户的行业应用需求,开展以控制技术和工业信息化相融合为主要特征的软硬件产品、成套系统与工程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报告期内,工业信息化业务以 “一张坚强柔性的工业网络、一个专业开放的软件中台、一套集散可信的计算平台”为业务方向,着力开展工业网络通讯、网络安全、控制软件与工业计算产品基于国产芯片的开发与迭代工作。
(1)完成工业控制领域“云、边”结合技术的e-Control系列边缘控制器的第二代产品研发,并在市政,管廊,水处理等行业进行试用。主要针对实时性、数据采集、组态软件、数据推送进行了升级,扩充了南北向通信协议,优化了数据记录及推送的效率。
(2)完成第二代工业智能网管软件的研发项目,它不仅继承了前代产品的稳定与高效,更在功能、性能、用户体验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公司深度整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智能、更便捷、更高效的工控网络管理服务。该软件拥有强大的设备管理能力,可实现对工业设备的实时监控、远程控制和故障诊断,大大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同时,公司还引入了智能预警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前进行维护,有效避免了生产中断的风险。在用户体验方面,公司进行了全新的界面设计,简洁明了的操作界面,让用户能够轻松上手。同时,公司还提供了丰富的自主定制化服务平台,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调整软件功能,满足个性化的管理需求。
(3)完成EH11系列整体式冗余高速中型PLC的CPU模块MCU国产化,并在针对三层交换机在冗余通信,用户上位机,以及编程软件仿真做了不同的虚拟网络映射,以便同时满足用户的复合需求。
(4)完成内含边缘数据中心、边缘控制器、WebSCADA软件、边缘控制器设计套件等软硬件,基于云边协同管控的超融合一体化平台产品,可形成数据互联互通、平台化联动控制、无人化操控、远程智能巡检等智慧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地方负债率不断攀升,国内基础设施、市政建设进入调整期,行业投资趋缓,由此导致传统行业市场的相对机会减少,竞争加剧。一方面因为存量客户对于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需求呈现上升态势,公司利用“软件+硬件相结合”策略的利润优势抓住相关机会;另一方面,因传统行业投资进程放缓,公司逐渐尝试涉足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行业,因此报告期内收入略有增长,但因研发投入及新业务的拓展导致营业成本的涨幅超过营业收入的增长,营业利润有所下降。公司关注到国家出台重大设备改造换新政策,正开始尝试推进开展存量业务的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提升效益与安全。
综上所述,2023年公司工业信息化业务全年营业收入略有增长,营业利润同比下滑。
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主要是为机械设备制造行业OEM用户和电力、交通、市政等项目市场的电气成套商与系统集成商等用户,提供可帮助用户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等智能制造基础能力的电气与自动化产品的配套与服务。
报告期内,因下游客户产能增长预期有限,导致其预期需求降低,叠加此前的过度备货,使客户需要一定时间消化库存,加之公司在供应链恢复后,交付能力出现结构性过剩,外部市场竞争加剧,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1)在市场销售方面,根据制造业客户技术升级的需要,有针对性开展自动化与信息化系列产品资源的引入,完善产品组合,不断提升为客户提供自动化、信息化解决方案等高附加值服务的能力;通过不断总结各类设备自动化控制及信息化升级的技术方案,提高附加值业务的市场营销能力,为市场趋暖,制造业复苏后的用户需求打下较好的服务能力基础。
(2)在内部协同发展方面,公司自主品牌软硬件和通讯产品销售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工业软件、网络产品结合自动化控制产品的方案型销售模式增强了与OEM用户间粘性,满足设备制造商在设备端的数字化、智能化迭代升级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的市场竞争力。
(3)在运营方面,感知外部竞争形势严峻,公司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采取各种方式消化库存,最终将库存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降低了经营风险。
(4)在团队能力提升方面,针对业务中长期发展目标,在坚持以培养销售管理人才的S系列培训基础上,开展了以培养区域管理人才的M系列培训,完善了针对能力提升的分层培训体系,结合绩效考评、成果分享、晋级晋升等激励机制,形成自下而上的梯队人才培养体系。
综上所述,2023年公司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在库存压力传导及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实现全年营业收入同比略有增长,营业利润同比较大幅度下降。
公司新能源业务致力于零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持续加大资源投入,为零碳能源领域提供优质的电力电子产品和解决方案。为实现“3060”的双碳目标,构建 “新型电力系统”是电力发展市场化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我国新能源装机量和发电量仍将不断提升,发展动能强劲。短期来看,光伏和风电属于间歇性能源,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带来挑战;长期来看,消纳问题将制约新能源的发展,提高灵活性资源占比是新能源良好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而其中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且在源网侧和工商业/用户侧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公司自2021年开始布局储能行业的产品开发,按照市场资源高效配置的运作方式设立“浙江海得智慧能源有限公司”作为储能业务的实施主体,有利推动了公司新能源业务的持续发展,形成了包括储能系统的PCS、BMS、EMS及云化运维管理系统等成果。报告期内,新能源风机变流器业务基本保持稳定,产品综合毛利率略有提升。新能源储能业务大幅增长,并带动公司整体新能源业务的快速增长,并对公司整体业绩的提升做出了贡献,成为公司未来绿色化业务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公司在市场拓展、研发、供应链等多方面大幅投入,报告期内新能源业务的营业利润增长率缓于收入增长率。
(1)在产品研发方面,完成多项BMS的认证及其他多个关键部件的研发,提交申报知识产权30余项;完善数据管理后台,实现对各模组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分析,极大提升系统的运维能力;逐步落实研发过程管理,建立并完善标准化项目管理体系,并逐步完成研发人员的梯队建设。
(2)在市场销售方面, 集中式和工商储侧的业务开展取得了较好成绩,迄今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近2.0GWh。报告期内实现了出海:一方面集中式储能在欧洲建立了投运业绩,另一方面工商侧储能也实现了向欧洲的批量出口。
(3)在运营管理方面,完善供应链发展与采购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以研发质量、供应商质量、过程质量、售后质量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建立以计划和工艺为主导的产品交付管理体系,为精益化生产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2023年公司新能源业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全年仍实现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同比大幅增长的佳绩。
在克服近几年内外部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虽然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发展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支撑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条件仍然不少,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前景广阔、长期向好的特点没有变。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正式发布,提出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尤其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化,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的发展要求,为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化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方面,技术进步、国产替代趋势以及产业地理转移为数字化业务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可能性。国务院发布的鼓励更新国内设备的政策,要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该项政策的落地可能提振工业设备制造商及消费品设备制造商等传统OEM市场。随着近年来内资企业逐渐崛起,已开始在细分市场上与外资企业直接竞争,国产替代趋势逐渐提速,国产品牌也逐渐形成梯队并快速发展,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全球产业转移虽可能降低中国工控设备的直接需求,但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可能将为企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也为企业提供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
另一方面,工业信息化、工业大数据助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伴随工业控制系统的智能化要求而不断进步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取决于在自动化基础上的全面数字化建设的进程,而自动化迈向数字化、智能化也必然需要一个从局部领域至全面实现、从单一应用至繁冗合成的循序演化的过程。公司主营业务中的工业信息化业务主要为客户提供从数据采集、数据连接、数据融合、数据优化及智能化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公司相关国产替代与自主可控的产品有具备冗余功能的中型PLC、SCADA软件可形成统一拓扑的综合网络管理软件、可实现采集、控制、传输、存储、计算、Web发布功能于一体的边缘控制产品及Indus Cloud工业私有云一体机等。公司通过为客户构建工业数据基座的方式,为工业企业大数据及数据确权提供了基础,在工业网络、边缘侧控制系统方面,基于所获得的数据可开展以安全与效率为目标的AI态识感知方面的研究。
在双碳背景下,我国新能源装机量和发电量仍将不断提升,发展动能强劲。截至 2023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其中,风电4.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太阳能发电6.1亿千瓦,同比增长55.2%。中国能源转型与世界能源转型形成了一荣俱荣、休戚与共的同频关系,“追风逐日”的中国速度极大推动了全球能源体系的低碳化进度。未来,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领头羊”位置始终牢固。国际能源署的研究指出,中国有望在2024年提前6年实现其2030年的光伏和风电装机目标;2023—2028年期间,中国、欧盟和美国将是全球前三大清洁能源市场,但中国的增长规模远超欧美,中国新增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有望达到欧盟同期的4倍以上,超过美国同期的5倍。
能源转型推动储能快速发展。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出台了《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深入推动能源电子全产业链协同和融合发展,提升太阳能光伏和新型储能电池供给能力。”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在发电侧、输配电侧和用户侧都将发挥重要作用。短期来看,光伏和风电属于间歇性能源,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带来挑战;长期来看,消纳问题将制约新能源的发展,储能系统的引入可以为风、光电站接入电网提供一定的缓冲,起到平滑风光出力和能量调度的作用,并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改善新能源发电功能率不稳定,从而改善电能质量、提升新能源发电的可预测性,提高利用率。因此储能能够有效提升电网接纳清洁能源的能力,解决大规模清洁能源接入带来的电网安全稳定问题。发电侧:解决风能、太阳能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不连续、不可控的问题,保障其可控并网和按需输配。输配电侧:解决电网的调峰调频、削峰填谷、智能化供电、分布式供能问题,提高多能耦合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用户侧:储能系统在智能微电网能源管理系统的协调控制下优化用电,降低用电费用,并且保持电能的高质量。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3年底,全球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289.2GW,年增长率21.9%。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91.3GW,是2022年同期的近两倍。2023年,全球储能市场继续高速发展,新增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突破50GW,达到52.0GW,同比增长69.5%。其中,新型储能新增投运规模创历史新高,达到45.6GW,与 2022年同期的累计装机规模几乎持平。中国、欧洲和美国继续引领全球储能市场发展,三者新增装机规模合计占全球市场的88%,中国占比接近50%。
2023年,根据CNESA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3年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86.5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30%,同比增长45%。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4.5GW/74.5GWh,功率规模和能量规模同比增长均超过150%。2023年,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21.5GW/46.6GWh,功率和能量规模同比增长均超150%,三倍于2022年新增投运规模水平。
CNESA自2014年起对中国储能市场规模进行预测,《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 2024》中,预计“十四五”最后两年,新增储能装机仍呈快速增长态势,超额完成目前各省的规划目标;“十五五”呈现一个平稳增长的态势。综上所述,公司的主营业务“工业信息化业务、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新能源业务”处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发展的主赛道。公司在2014年首次提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2018年以来公司坚持以智能制造作为业务发展的主战略,2022年进一步明确了一体(智能制造)两翼(数字化、绿色化)的发展的策略,并将其作为一项持续演进、迭代提升的系统工程,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持之以恒,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沉下心来,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增强内在的核心竞争力,坚持走稳健的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依托工业互联网,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公司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力发展绿色经济,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实现绿色发展,为公司新能源业务(新能源高端专用装备及服务与新能源储能)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2023-2025业务发展战略:围绕智能制造业务发展的核心,以数字化与绿色化二大赛道为业务发展的双翼,通过技术、产品、营销三项能力的啮合驱动与资源协同,形成包括产品技术、应用技术、集成技术的综合竞争能力,推动主营业务快速可持续发展。
公司数字化赛道业务:是以数字化为牵引,以软件为抓手,聚焦自动化控制、工控软件、信息安全、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方向,发展面向设备制造行业、基础设施行业、流程工业等行业的软硬件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
公司绿色化赛道业务:是以双碳战略为目标,以新能源业务为抓手,聚焦大功率电力电子、储能系统、节能减排等技术方向,发展面向风电风机、源网荷储、能耗型行业、工业园区等行业的新能源关键设备和系统应用解决方案。业务战略实施路径:加快内生自主发展的步伐与外延投资兼并相结合的双轮驱动模式。即通过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的组织再造,形成价值观趋同、目标统一的高效运营团队;鼓励构建内部创新创业机制,整合与优化内外部资源,结合短期与中长期激励手段,全面推动主营业务步入快速稳健的发展轨道;加快契合发展战略的行业生态建设与投资兼并步伐,全面增强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产品技术能力及其融合技术的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形成市场、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合纵连横的竞争优势。
公司智能制造业务发展战略是以积累的自动化信息化产品、大功率电力电子产品和集成能力优势为基础,结合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应用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生态合作与投资兼并等方式打造适应行业用户构建数字基座的高可用性的相关产品的同时,通过系统集成,提供解决方案及服务等业务方式,结合网络、计算、数据的统一化、平台化技术,将各分散、隔离的系统通过连接、融合、优化,帮助工业领域用户逐步实现全域智能化。另一方面,以绿色化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依托电力电子、能效管理等技术手段在继续保持新能源风光电力电子产品外,大力发展以各类储能应用为目标市场的产品和系统,探索能源装备智能传感与量测技术研发,提升面向海量终端的多传感协同感知、数据实时采集和精准计量监测水平,提升人机交互能力和智能装备的成套化水平,推动服务远程设备操控、智能巡检、智能运维、故障诊断、应急救援等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的复杂应用技术,推动基于人工智能的能源装备状态识别、可靠性评估及故障诊断技术发展,逐步实现数字化、绿色化相统一的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未来,公司业务发展应当从关注效率转向更关注安全、低碳、柔性、智慧;从关注新市场转向关注存量市场与精益化运维;从关注产品导向转向关注解决方案(深度结合应用场景和工艺流程);从关注单一技术到“融合”技术等。根据公司对2023年度研发、市场、销售和管理等方面的总结,结合对2024年目标市场及目标客户的需求预测,结合国内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力争2024年度公司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同比快速增长。
以上所载公司经营目标不代表公司对2024年度的盈利预测,是否实现取决于市场状况变化、经营团队的努力程度等众多因素,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2024年,工业信息化业务将聚焦行业应用,以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为目标,继续推进工业网络、工业软件及工业计算软硬件产品开发与迭代升级。
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技术力、产品力、市场力的核心能力链建设,具体而言,在运营管理方面,利用数字化手段着力提升适应公司多种业态的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售后服务系统,提高库存周转效率,交付及时率和服务满意率,实现降本增效。在市场推广方面,以数字化基座概念为市场抓手,实现网络、软件、计算等产品融合方案的技术推广与市场突破。在人力资源方面,优化业务组织构架,加强核心团队建设,建立并完善包括薪酬与中长期相结合的考核激励机制。财务管理方面,完善财务标准化流程,加强预算的过程管理和运营成本控制,强化应收账款管控和费用管控。在业务协同方面,加强同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团队和新能源储能业务团队的协同配合,拓展自主产品及解决方案销售的渠道;加强与外部被投企业(公司或公司参与的股权投资基金)的合作生态圈建设,通过产品融合、方案互补、共同研发等形式,加快解决方案业务的能力建设和市场推进工作;通过投资、兼并等手段,利用资本市场的工具,整合产业链资源,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2024年,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突出以发展 KA(Key Account)客户为重点,结合国内制造业面临的产品转型升级压力,积极拓展代表新兴制造业的相关行业市场,通过依托国外工控产品供应商的市场优势,结合充分利用有竞争力的数字化、智能化的自有产品资源,加大自动化控制软件和信息化通讯产品的市场推广;进一步提高数字化增值业务的销售比重,形成与公司信息化业务和新能源产品业务在市场与用户端的广泛协同。在管理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提升组织绩效和人均产出效率;改善库存结构及分布,提高客户的交付能力和库存周转率;利用公司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完善销售预测管理、合同管理、信控管理,力争将营运效率恢复至历史较好水平。在人才培养方面,完善市场销售、技术支持、产品管理等人员的梯队建设。在财务管理方面,树立全成本的经营意识,细化信用管控,加强客户信用风险的前期评估,将风险管控贯穿于业务全流程。
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有效措施,对提升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实现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的战略,公司新能源业务通过聚焦大功率电力电子、储能系统、节能减排等技术方向,发展面向风电风机、源网荷储、能耗型行业、工业园区等行业的新能源关键设备和系统应用解决方案,增强其绿色化赛道的业务能力。相比公司风电变流器产品业务、风光EPC等新能源业务,公司开展的储能业务具备三个相对比较优势。其一,进入市场的时机不同,公司在储能赛道的前瞻性布局,孵化时间早,起点高。其二,已形成相对的技术壁垒竞争优势,一方面研发团队行业经验丰富;另一方面,公司拥有十几年风电变流器产品研发和应用的经验,以及大功率电力电子成熟技术的积累,从而在储能系统的PCS、BMS、EMS及云化运维管理系统上具备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研发优势。其三,市场化运行机制不同,公司的储能业务由上市公司控股,完全的市场化运作,创始团队可以获得初始加速度。
2024年,新能源储能业务将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以及自身交付能力的提升,在政策性市场-集中式储能业务(包括源网侧、共享储能)快速形成规模化业务外,力争在市场性市场-组串式储能业务(工商业/用户侧储能)实现市场的批量化突破;通过独立或与合作伙伴在海外参展等方式,拓展与布局海外储能市场,力争在未来形成国内外均衡发展的市场格局;通过积极探索工商业侧储能市场应用场景商业模式,探索数字化赋能储能,使系统采集的大量数据附有金融属性,成为电力交易或碳排放交易的计量依据,形成新能源领域数字经济的一部分。风电变流器业务将继续通过与风机制造企业开展多元化合作开发市场,通过降本增效保持并提高产品毛利率水平,保持市场竞争力。
目前,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依然存在,国内供给冲击并未明显缓解、需求收缩矛盾尚未缓解、预期减弱没有根本好转,经济仍将受到“滞”的困扰,制造业复苏进程缓慢,经济全面复苏和投资意愿压力依然较大。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公司将通过把握我国制造业向数字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的市场趋势,围绕数字化与绿色化二大业务赛道,在大趋势环境中把握自身发展的小趋势,在不确定的趋势环境中确定可发展的趋势,坚持业务发展的同时,强化风险意识,规避决策风险敞口,积极做好内部应对外部风险的管理措施,行稳致远,推进公司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业务战略的有效实施。
面对国内经济尚未进入全面复苏的增长轨道,行业市场的竞争,尤其是围绕产品与服务价格竞争是所有企业无法回避的风险。公司工业信息化业务、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通过以软件为抓手的行业解决方案和提高自主可控产品的销售比重形成可差异化竞争的能力;通过公司内外部产品、技术、营销等能力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协同,形成对目标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通过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上下游产业并购,整合内外部资源,将自有产品的研发能力融入生态,同时整合外部研发能力为自身需求服务。公司新能源储能业务注重自身在产业链中正确定位,通过产业上下游分工合作,构建共赢的价值链,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公司新能源大功率电力电子科技类产品业务通过开展与主机制造头部企业的战略合作,通过推进产品优化升级和供应链的持续优化,通过扩大产品配套的规格与规模,不断提升专属行业的市场占有率。
公司通过长期研发投入而取得的各项研发成果、专利技术、软件著作权等其他知识产权是公司赢得市场之间的竞争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出现泄密、复制、同业竞争等将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生存造成巨大的影响。为应对上述风险,公司对所涉及的知识产权进行规划和管理,通过专岗和专人负责知识产权的管理,并结合电子化管理手段,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对知识产权按其实际可创造价值、对公司发展的重要程度、维护成本等进行分级;建立知识产权数据平台,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数据信息,避免重复投入造成对公司资源的浪费;对关键研发人员或主要涉密人员通过签订保密协议或禁止同业竞争等劳动合同条款规避可能出现的相关风险。另外,为避免使用工具软件的带来的知识产权风险,针对软件正版化工作,公司一直极为重视,并纳入公司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公司自上市以来,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拥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核心技术、产品与行业解决方案,已成为公司重要的核心竞争能力。控制技术、软件技术与以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若公司不能准确把握技术与行业的发展趋势,实现技术与产品持续创新,将会降低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复合型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是实现企业技术持续创新的基础,也是实施公司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业务发展战略的核心力量。核心技术与管理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要素,公司将通过鼓励员工于上市公司平台上的创新创业、结合中长期的股权激励方案,保持与吸引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壮大,在满足公司发展对于各类人才多层次需求的同时,真正形成同创业,共分享的组织氛围。公司极为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通过持续引入新鲜血液、设立集团组织发展委员会等方式,优化管理团队的年龄结构,增强组织管理的科学性,释放组织活力,提高公司可持续的管理能力。
公司为深主板上市公司,二级市场股票价格及一级融资环境受宏观经济、市场行情、相关政策、投资者情绪等多重因素影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波动风险。公司重视和保护投资者权益,会适时充分运用资本市场工具,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长和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 关 村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海得控制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绿色经济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新能源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